李记:不折腾就应该明晰权力边界避免乱作为 |
2008-12-30 09:29 来源:重庆时报 |
作者:李记 在为《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一书作序时,林重庚先生回顾认为:中国的领导者……以及经济学家……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们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和试错的方法,这一点最明显地体现了他们的远见卓识。在思想开明并热切地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他们也谨慎地决定哪些适用、哪些不适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 延伸林重庚先生的话我们不难发现,以适用不适用于改革开放,作为"拿来"国外理论和经验"为我所用"的标准,和"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之间,是一脉相承的。简单说,不折腾,就应该明晰权力边界避免乱作为;进一步说,不折腾更需要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用具体的作为来证明。 这样的实例,我们能信手拈来。据12月29日《新京报》报道,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统计法修订草案时,全国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认为,由于统计科学性和地方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应取消地方政府GDP统计。 "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尽管社会各界对地方政府在统计中弄虚作假的现象诟病已久,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吁请取消地方GDP统计,恐怕还是第一次。从"不折腾"的意义上讲,取消地方GDP统计,不失为解决统计注水"上"折腾公共政策走向和公共财政支出、"下"折腾舆情动态和公众感触的好办法。 尽管具体在现实层面,当前时期"一刀切"地取消地方GDP统计,尚不切实际。但最起码,"取消地方GDP统计"给我们提供了尽量减少地方GDP统计"上下"折腾的方法――比如,在进行政绩考核、补助发放的过程中,地方GDP不能全由地方"自说自话";同时,应该减少地方GDP统计在考核、检验过程中被参考的分量,并可以考虑逐步取消;就统计法的完善而言,委员们此次审议提出的建议,必能很好地起到完善、健全法律的作用。 如果说,审议修订统计法,是"有所为"地规范不折腾行动的话,那么,江苏省明年起将商品房定价权下放给企业的做法,就是典型的避免乱作为的不折腾了。(12月29日《扬子晚报》) 在近期的房价调控上,诚如有论者所言,的确出现了决策"矛盾和游移"的情况:12月21日,国务院曾出台"房企应主动以合理的价格促进商品住房销售"的"意见";12月24日,受国务院委托,发改委相关官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报告时"改口"称,要避免房价大幅下跌。反观江苏省明年起将商品房定价权下放给企业的做法,我们不难发现,地方政府终于在房价调控的平衡上,认识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唯有不再去为维持高房价而折腾,才能让楼市最大限度地"市场的归市场",实现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费里德曼说:"能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的人应该荣获诺贝尔奖。"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在应对金融危机寒流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如何把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不折腾的平衡点,是对执政智慧和协调能力的极大考验。做得好,也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褒扬。因为,解读是回顾与总结,而协调则是实践与应对。更重要的是,在规范地方GDP统计和稳定地方房地产市场之外,还有很多领域和方面的经济改革与建设,需要以不折腾作为指导思想进行引导、做出规范,明晰权力边界避免乱作为。 |
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李记:不折腾就应该明晰权力边界避免乱作为
美国的金融创新是逼出来的
美国的金融创新是逼出来的 对于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身处危机前沿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与经济学教授魏尚进有自己全面的解读。
尽管金融创新让美国甚至全球吃尽苦头,但作为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魏尚进认为,"很难想像美国今后会没有创新。"
"我不会预测,10年以后世界性的大银行都是国有的。"在魏尚进看来,目前积极充当"救火队员"的美国监管机构,也许还无法分神去设计未来的"防火墙",监管改革的未来之路还很长。r>激励机制导致危机
《21世纪》:这次危机以后,美国的金融格局大概是什么样?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过度创新、监管又过于落后?
魏尚进:会对许多新生的衍生工具更加了解。以前金融创新中出现了新产品而监管机构不懂的话,不敢质疑。但这次危机以后,监管机构敢问问题了,你说我不懂,那你来告诉我究竟怎么回事?投行、商业银行讲话也会小心一点,这个肯定会改变。
金融创新肯定不会停止,美国经济的增长根源是创新,因为要素的价格太高了。换句话说,美国的源泉不是便宜,而是要找到别人不会做的。现在美国制造业占的比例越来越低,因为制造业越来越难找到别人不会做的,但服务业却能创造别人没有的新的服务产品。所以美国是逼出来的,一定要创新不可,从这个逻辑上说,很难想象美国会没有创新,否则就没有增长点了。
《21世纪》:回到危机本身,你认为这次危机究竟是创新导致的还是监管不够导致的?
魏尚进:这两个都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当然和创新、监管都有关系。
比如说AIG濒临破产,是因为它在英国的分支机构金融创新出CDS,出现很大的风险,让整个机构破产。因为给具体做的人很高激励,假设在2000年就预见到8年后发生的这些事情,你当时还会这样做。假设每年的奖金是500万,连拿7年,到第8年的时候变成0,总公司破产了,你要不要做?很可能大家还会做。
但激励形成危机,跟监管宽松有关系。如CDS是在CDO创新出来后给CDO提供保险。因为是给金融产品的保险,不被定义成是一个保险产品。
所以,保险公司监管者说,这不是一般保险产品,我不管。一般保险是指生命保险、财产保险。银行监管机构又说,这是保险产品,银行不管,就变成没人管了。
我担心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激励问题,太多人根本不管会出什么事,即使知道8年后会破产还会再做。这给新的金融改革提出挑战,不会做一些造成企业破产、使金融体系可能会出现大危机的东西,但同时又不能管得过死。
评级机构:收入如何挂钩?
《21世纪》:会计准则、评级机构这些角色你怎么理解?
魏尚进:这是正常的,亚洲金融危机时也是这样。当时评级机构对韩国、泰国、印尼的资产评级,在危机之前定得很高,危机爆发后又马上把评级降下来。实际上要判断一个银行机构、一个国家,从好到坏的转折点的预测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21世纪》:它们老是没有抓住点?
魏尚进:抓住点很难,评级机构抓住点的能力也不是特别好。这个现象通过监管也改不了。但它还是扮演重要的角色,只能多加一点压力,平时情况好的时候,也要敢于对企业、对国家作出严格的评价。
假设十个银行有五个好五个坏,一般的投资者很难判断出来。评级机构看到不好的时候可以指出来,因为在社会上需要扮演这个角色,它应该站在人家前面,看到不好的行为多挑一些。即使讲错,对这个市场没有坏处。现在的挑战是,如果它说人家不好,人家就不给它生意做,这个要想办法改变。
《21世纪》:评级机构又要拿人家的钱又要说坏话,这种格局能变吗?
魏尚进:有可能变,假设它的报酬部分来自投资者就可以。要有竞争,就是要与投资者的选择挂钩,看哪一个评级机构做出来的判断更准确,这样看到坏的消息就要考虑要不要讲。会计公司也是这样,任何一个企业聘请独立会计公司,看到问题是公开还是暗中跟公司讲,这取决于谁给钱。新的改革也要加强评级机构和独立会计公司的报酬结构,让报酬来源于其他投资者,而不仅来自于评级和审计的公司。
分解"两个篮子"
《21世纪》:这次金融危机对全球各个经济体造成的影响怎么看?
魏尚进:看一个国家经济受到什么影响,不仅看股市的指数跌多少,指数跌只是反映了一部分事实,还要看指数里的不同企业,跌幅是不是一样,它可以告诉你另外的信息。
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影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国际经济萧条,产品需求下降而受到影响;一种是credit crunch(信贷危机),企业搞不好是因为没有资金来源。
我把非金融企业分成两类,一类是正常运转需要很多外部资金,比如制药、汽车业;一类是正常运作基本不需要外部资金,只靠内部的资金,比如烟草业。
按照这种方法分成两个篮子,可以看两个篮子里的非金融机构的相对情况,同样是股市下跌,两个篮子是同等跌下来,还是对外部融资依赖大的跌得更多?如果跌得更大,表明经济受到的情况不仅是需求下降,而且还有比较严重的credit crunch。
用这个办法把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经济体分成三类:一类是经受credit crunch的严重程度几乎和美国一样,比如英国、德国、希腊,日本、韩国;有些国家是除了需求危机以外,也有信贷危机,但影响没有美国那么严重,像法国;第三类是受需求的负面影响比较大,但没有很强的信贷危机现象,中国和印度是代表。香港在第二个篮子里,除了企业受需求降低的影响之外,也出现一点信贷危机的迹象,虽然现在还不严重,但以后会衍生出来。
《21世纪》:可能实体经济受影响的时间更长一点。
魏尚进:金融危机到底影响有多长,很多人说是半年,这是非常乐观的说法。悲观的认为是两三年。我没那么悲观,我认为会有一年,2009年底-2010年会到底。
《21世纪》:理由是什么呢?
魏尚进:有很多。一个是美国财政部和美国央行对怎么去帮助金融机构是"瞎猫抓老鼠",乱撞了一段时间。现在直接给金融机构注资,我想可能会有效;第二个因素是新一届总统可能更愿意通过积极的措施来帮助金融机构。
银行不会重新国有化
《21世纪》:美国积极对大型金融机构进行注资换取股权,以后被国有化的银行会不会越来越多?
魏尚进:经济复兴以后,国家会把这些股份抛售出来,不会继续留在里面。另外,在国家拥有金融机构股份时,也尽量不会参与银行董事会开会,不直接参与经营。
其实有一个模式,香港是市场型经济,但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也进入股市,后来没有把企业国有化,政府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当时进去因为根据基本面股价是低估了,如果政府入股能把资产价格维持好,对经济好转有好处。
《21世纪》:但香港特区政府只是到股市里买股票,不像美国,由政府直接注资换取银行股权,这两者一样吗?
魏尚进:区别不是很大,两个效果是一样的。政府买了股票以后不直接参与,美国政府也不会过多干预,我不认为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采取的金融机构救助措施表明,要重新走向国有化银行的道路。至少我不会预测10年后多半的世界大银行都是国有的。
《21世纪》:美国政府为什么要拿这些金融机构的股权?完全可以借钱给银行,但不拿股权。
魏尚进:不一样。股权和债权有区别,股权拥有者在银行里的财产随着银行的市场价升跌。如果我现在借
钱给你,到明年三月份还给,那么明年三月份经济还没复苏,还不出来,不是要破产了吗?借的钱不能按时还就破产,哪怕是延期还,也是变相破产,会对市场造成冲击。但作为股权拥有者进去,表明这个投资倾向于长期,市场其他投资者也不用担心银行能不能还钱,是不是需要延续还款。所以现在的做法表明,政府希望第一时间恢复过来就好了。
还有一个好处,政府认为现在老百姓过分悲观,因此金融和非金融资产的价格被低估了,政府以股权人进去,如果经济复苏,股价升得较快,可以把损失补回来。假设在这个机构亏了钱,在另外一个机构赚了钱,可以用赚的钱补上亏的钱。但如果以债权人形式进入,假设1/3的银行最后倒了,2/3的银行没有倒,那么1/3银行就没办法把钱收回来,没办法通过赚的钱来补亏损。
《21世纪》:你预计什么时候政府持有的"官股"有可能退出?
魏尚进:取决于经济什么时候恢复。假设2009年底到2010年经济恢复,就可以分批卖掉。
10年以后美国的银行是国有银行的可能性很低。这主要跟意识形态有关系,财长保尔森有两个背景,第一是共和党,第二是从金融界出来的。这都造成了他主观上不愿意让政府在金融机构里拥有股权。我并不是说国有银行不好,而是在紧急情况下,国家注资银行可能是没法避免的做法。按照现在的情况,美国走了很多弯路,但如果换一个财长,就不会有顾虑。
对于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身处危机前沿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与经济学教授魏尚进有自己全面的解读。
尽管金融创新让美国甚至全球吃尽苦头,但作为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魏尚进认为,"很难想像美国今后会没有创新。"
"我不会预测,10年以后世界性的大银行都是国有的。"在魏尚进看来,目前积极充当"救火队员"的美国监管机构,也许还无法分神去设计未来的"防火墙",监管改革的未来之路还很长。r>激励机制导致危机
《21世纪》:这次危机以后,美国的金融格局大概是什么样?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过度创新、监管又过于落后?
魏尚进:会对许多新生的衍生工具更加了解。以前金融创新中出现了新产品而监管机构不懂的话,不敢质疑。但这次危机以后,监管机构敢问问题了,你说我不懂,那你来告诉我究竟怎么回事?投行、商业银行讲话也会小心一点,这个肯定会改变。
金融创新肯定不会停止,美国经济的增长根源是创新,因为要素的价格太高了。换句话说,美国的源泉不是便宜,而是要找到别人不会做的。现在美国制造业占的比例越来越低,因为制造业越来越难找到别人不会做的,但服务业却能创造别人没有的新的服务产品。所以美国是逼出来的,一定要创新不可,从这个逻辑上说,很难想象美国会没有创新,否则就没有增长点了。
《21世纪》:回到危机本身,你认为这次危机究竟是创新导致的还是监管不够导致的?
魏尚进:这两个都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当然和创新、监管都有关系。
比如说AIG濒临破产,是因为它在英国的分支机构金融创新出CDS,出现很大的风险,让整个机构破产。因为给具体做的人很高激励,假设在2000年就预见到8年后发生的这些事情,你当时还会这样做。假设每年的奖金是500万,连拿7年,到第8年的时候变成0,总公司破产了,你要不要做?很可能大家还会做。
但激励形成危机,跟监管宽松有关系。如CDS是在CDO创新出来后给CDO提供保险。因为是给金融产品的保险,不被定义成是一个保险产品。
所以,保险公司监管者说,这不是一般保险产品,我不管。一般保险是指生命保险、财产保险。银行监管机构又说,这是保险产品,银行不管,就变成没人管了。
我担心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激励问题,太多人根本不管会出什么事,即使知道8年后会破产还会再做。这给新的金融改革提出挑战,不会做一些造成企业破产、使金融体系可能会出现大危机的东西,但同时又不能管得过死。
评级机构:收入如何挂钩?
《21世纪》:会计准则、评级机构这些角色你怎么理解?
魏尚进:这是正常的,亚洲金融危机时也是这样。当时评级机构对韩国、泰国、印尼的资产评级,在危机之前定得很高,危机爆发后又马上把评级降下来。实际上要判断一个银行机构、一个国家,从好到坏的转折点的预测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魏尚进:抓住点很难,评级机构抓住点的能力也不是特别好。这个现象通过监管也改不了。但它还是扮演重要的角色,只能多加一点压力,平时情况好的时候,也要敢于对企业、对国家作出严格的评价。
假设十个银行有五个好五个坏,一般的投资者很难判断出来。评级机构看到不好的时候可以指出来,因为在社会上需要扮演这个角色,它应该站在人家前面,看到不好的行为多挑一些。即使讲错,对这个市场没有坏处。现在的挑战是,如果它说人家不好,人家就不给它生意做,这个要想办法改变。
《21世纪》:评级机构又要拿人家的钱又要说坏话,这种格局能变吗?
魏尚进:有可能变,假设它的报酬部分来自投资者就可以。要有竞争,就是要与投资者的选择挂钩,看哪一个评级机构做出来的判断更准确,这样看到坏的消息就要考虑要不要讲。会计公司也是这样,任何一个企业聘请独立会计公司,看到问题是公开还是暗中跟公司讲,这取决于谁给钱。新的改革也要加强评级机构和独立会计公司的报酬结构,让报酬来源于其他投资者,而不仅来自于评级和审计的公司。
分解"两个篮子"
《21世纪》:这次金融危机对全球各个经济体造成的影响怎么看?
魏尚进:看一个国家经济受到什么影响,不仅看股市的指数跌多少,指数跌只是反映了一部分事实,还要看指数里的不同企业,跌幅是不是一样,它可以告诉你另外的信息。
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影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国际经济萧条,产品需求下降而受到影响;一种是credit crunch(信贷危机),企业搞不好是因为没有资金来源。
我把非金融企业分成两类,一类是正常运转需要很多外部资金,比如制药、汽车业;一类是正常运作基本不需要外部资金,只靠内部的资金,比如烟草业。
按照这种方法分成两个篮子,可以看两个篮子里的非金融机构的相对情况,同样是股市下跌,两个篮子是同等跌下来,还是对外部融资依赖大的跌得更多?如果跌得更大,表明经济受到的情况不仅是需求下降,而且还有比较严重的credit crunch。
用这个办法把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经济体分成三类:一类是经受credit crunch的严重程度几乎和美国一样,比如英国、德国、希腊,日本、韩国;有些国家是除了需求危机以外,也有信贷危机,但影响没有美国那么严重,像法国;第三类是受需求的负面影响比较大,但没有很强的信贷危机现象,中国和印度是代表。香港在第二个篮子里,除了企业受需求降低的影响之外,也出现一点信贷危机的迹象,虽然现在还不严重,但以后会衍生出来。
《21世纪》:可能实体经济受影响的时间更长一点。
魏尚进:金融危机到底影响有多长,很多人说是半年,这是非常乐观的说法。悲观的认为是两三年。我没那么悲观,我认为会有一年,2009年底-2010年会到底。
《21世纪》:理由是什么呢?
魏尚进:有很多。一个是美国财政部和美国央行对怎么去帮助金融机构是"瞎猫抓老鼠",乱撞了一段时间。现在直接给金融机构注资,我想可能会有效;第二个因素是新一届总统可能更愿意通过积极的措施来帮助金融机构。
银行不会重新国有化
《21世纪》:美国积极对大型金融机构进行注资换取股权,以后被国有化的银行会不会越来越多?
魏尚进:经济复兴以后,国家会把这些股份抛售出来,不会继续留在里面。另外,在国家拥有金融机构股份时,也尽量不会参与银行董事会开会,不直接参与经营。
《21世纪》:但香港特区政府只是到股市里买股票,不像美国,由政府直接注资换取银行股权,这两者一样吗?
魏尚进:区别不是很大,两个效果是一样的。政府买了股票以后不直接参与,美国政府也不会过多干预,我不认为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采取的金融机构救助措施表明,要重新走向国有化银行的道路。至少我不会预测10年后多半的世界大银行都是国有的。
《21世纪》:美国政府为什么要拿这些金融机构的股权?完全可以借钱给银行,但不拿股权。
魏尚进:不一样。股权和债权有区别,股权拥有者在银行里的财产随着银行的市场价升跌。如果我现在借
钱给你,到明年三月份还给,那么明年三月份经济还没复苏,还不出来,不是要破产了吗?借的钱不能按时还就破产,哪怕是延期还,也是变相破产,会对市场造成冲击。但作为股权拥有者进去,表明这个投资倾向于长期,市场其他投资者也不用担心银行能不能还钱,是不是需要延续还款。所以现在的做法表明,政府希望第一时间恢复过来就好了。
还有一个好处,政府认为现在老百姓过分悲观,因此金融和非金融资产的价格被低估了,政府以股权人进去,如果经济复苏,股价升得较快,可以把损失补回来。假设在这个机构亏了钱,在另外一个机构赚了钱,可以用赚的钱补上亏的钱。但如果以债权人形式进入,假设1/3的银行最后倒了,2/3的银行没有倒,那么1/3银行就没办法把钱收回来,没办法通过赚的钱来补亏损。
《21世纪》:你预计什么时候政府持有的"官股"有可能退出?
魏尚进:取决于经济什么时候恢复。假设2009年底到2010年经济恢复,就可以分批卖掉。
10年以后美国的银行是国有银行的可能性很低。这主要跟意识形态有关系,财长保尔森有两个背景,第一是共和党,第二是从金融界出来的。这都造成了他主观上不愿意让政府在金融机构里拥有股权。我并不是说国有银行不好,而是在紧急情况下,国家注资银行可能是没法避免的做法。按照现在的情况,美国走了很多弯路,但如果换一个财长,就不会有顾虑。
中国金融监管的“中国模式”
http://www.financeun.com/ 2008-12-29 8:06:41 来源:金融时报
字体:
关键词语:金融监管 本文摘要:现在正在发展蔓延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美国人进行疯狂的投机赌博,酿成了大祸,现在却要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来"埋单"。 |
现在正在发展蔓延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美国人进行疯狂的投机赌博,酿成了大祸,现在却要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来"埋单"。这样荒诞的事情,反映了血淋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现实。
在我看来,这场危机可能也有一点积极的影响,就是让中国人从此少做一点"美国梦"。
美国的教训表明,美国式的金融监管,无法阻止金融危机,垄断资本为了追求巨额利润,可以不顾一切后果,而那么发达的法治体系,基本上无能为力,不仅事前无能为力,连事后也没办法,有一位华尔街的大鳄因为投机活动而被法律处罚了吗?造成比"9・11"还严重的后果,却无人承担法律责任,这样的监管模式,还是先进的?
|
归纳起来,我把金融监管的中国模式总结为五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政府对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金融机构的市场化与金融上市公司的国家控股相结合。中国政府代表的是全国人民的利益,不是哪一个集团或者阶层的利益,执政党的信念是以人为本,民生至上,对民意高度重视,只要落实"始终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那么我们的市场就不会陷入普遍的投机赌博之中。国家控股的金融企业,也相当于代表人民的利益在管理企业,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国家把握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也决定企业的各项重大事项。中国从秦朝以来,一直维持着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延续2000多年至今不变,这是我们巨大的优势。我国每年都要进行全国性的金融安全专项检查,对合法合规经营操作,从流程到岗位,从账面到现场,从领导到员工,从政治学习到业务培训,从中央到地方,绝对是有效率的,"全党服从中央""个人服从大局",这些口号,在金融领域,体现得非常实在。
(二)我国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模式都经历了改革,学习借鉴了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这些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都是由国家直接管理。由于国家是大股东,主要负责人由大股东委派也符合公司治理的原则。根据我国的《公司法》,我国公司内要设立党的基层组织,为企业的发展和职工利益服务,并与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一起关心全体职工生活,并帮助各职工群体解决具体困难。根据中组部2002年《组织工作管理条例》中"党管干部"的原则,企业中党的组织有权力管理干部的学习和培养、使用和发展等。这是我国企业的特色和优势。我国的金融机构,既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司治理模式和其他商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还保留着我国特有的通过"组织"管理干部,通过"团体"为职工服务的机制。通过组织和团体管理服务方式,可以管理到每个干部,服务到每位职工。虽然我们的管理仍然可能存在漏洞,但是,只要组织没有涣散,我们就能把监管"落实到人头",出了任何问题,我们就可以让"谁的孩子谁抱","看好自家的人,管好自家的门",等等。
(三)在金融监管的评价标准问题上,我国除了借鉴巴塞尔相关文件标准,借鉴美国的COSO规则外,还有自己特色的要求,比如要发展"让人民满意"的金融行业。"让人民满意"的要求很高,也很灵活,富有极大的弹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让人民满意",就不能把金融企业本身的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人民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决不能容许金融企业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也决不能容许任何利益集团干预政府的宏观政策。
(四)我国金融监管不仅学习西方有益的经验,还保留了我国特有的"一把手责任制"。上级管理部门与各企业的"一把手"签订责任合同书,要求企业"一把手"按照责任书认真履行职责。"一把手"责任重大,出了问题,就地免职,在企业内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将各项责任"分解落实到人"。这项经验也是在公司章程之上,进一步提高公司"一把手"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具体方法,也是提高公司"一把手"风险敏感度和企业安全运行意识的经验做法。这种解决方案并不提高管理成本,也不增加企业额外负担,但效果很好,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
(五)我国传统文化对金融企业良性发展也有促进。我们不习惯"借钱过日子"的生活方式,而喜欢"年年有余",日常经营习惯上"量入为出,留有余地",中国人追求富裕理所当然,但我们反对"为富不仁",我们追求"平平安安",做事看长久,不仅追求富,更希望"福"。在这种文化传统之下,我国的金融企业胆子比美国人小太多了,因此,我们也就不至于面临无法控制的风险。
以上是我对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粗浅的总结。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学习华尔街,实际上我们一直都在学,华尔街有非常了不起的地方,它现在出了问题,对美国造成这么大的打击,却也从反面说明,华尔街确实关系到了美国的核心利益,华尔街对于美国霸权的维持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发展强大的现代金融业,否则我们不可能成为世界级的强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美国是应该的,但我们必须看到它的问题在哪里,它是有致命缺陷的,我们要坚持中国本位,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要有自信力。归根结底一句话,只有从本土自然生长出来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制度。
(作者:北京大学副校长 吴志攀)
麦道夫让西方金融监管信誉扫地 美国证监会备受质疑
http://www.financeun.com/ 2008年12月30日 10:17 金融网综合 察看评论 |
关键词语:麦道夫 金融监管 本文摘要:麦道夫是谁?相信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清楚,大部分美国人也不太清楚,因为与其打交道的大都是有钱人。 |
麦道夫是谁?相信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清楚,大部分美国人也不太清楚,因为与其打交道的大都是有钱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起诉书指出,麦道夫捏造了投资收益来吸引投资者,并用后来的投资者的资金支付先前投资者的钱,直到次贷危机恶化,游戏无法玩下去了,只好停手。据报道,麦道夫案损失可能高达500亿美元,而其管理的投资公司资产只有171亿美元。
雷曼兄弟倒闭之后,其旗下的一些基金经理已经以欺诈的罪名被起诉。麦道夫案的"苦主"虽然包括一些显赫的名人和机构,但连锁反应相对较小,基本可以确定其影响小于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事件。其中,大银行主要是将客户介绍到麦道夫投资公司,大银行的直接损失也许并不会太大,但是麻烦不少。未来,针对银行在审查麦道夫的投资业务是否尽责的诉讼,很可能如潮水般涌来。而麦道夫案心理层面的影响则相对难以确定,一旦对投资基金的信心因此崩溃,其引发的赎回潮将使当前的危机雪上加霜,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的打击也许是致命的。
在金融监管上,由于美国政府只监管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对对冲基金、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等没有有效监管。发生了麦道夫案之后,美国证监会备受质疑,因为在证监会的公开文件数据库中居然找不到任何麦道夫公司的文件!
|
现在,富人们终于在危机中自食其果,可以说,西方自由放任的金融监管的信誉已经扫地。随着危机的深化,很难说还有没有更多的麦道夫败露,由此,市场的信心就难以恢复。而放任自流的金融监管,其信誉则更不知何时才能恢复。